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西部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

人民政协报道11月16日至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率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赴陕西省,就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开展视察。视察团深入延安市、西安市各级各类高校,同13所高校的120多名师生代表、学校负责

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西部高校不拘一格降人才!

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人民政协报道11月16日至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率全国政协委员视察团赴陕西省,就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开展视察。视察团深入延安市、西安市各级各类高校,同13所高校的120多名师生代表、学校负责人面对面交流,随机旁听授课,赴中共“七大”会址、梁家河村瞻仰学习,并与陕西省委、省政府交换意见。

  

  

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

  

“我们对高层次人才的科研工作不再进行量化指标考核,教师们的科研反而做得更好了。”

  

11月18日下午,视察团与西安多所高校的座谈会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查显友提到了他们的改革,引起委员的关注。

  

现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对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的考核包括两方面:培养的人才的情况以及承担的本科教学任务情况。查显友说,“高校教师不一定是全才,有的喜欢做科研,有的更愿意教书育人,这样的人才评价方式可以让教师们找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发挥作用。对于人才评价,我们只讲贡献,不再以论文作为单一指标。”他举例说,学校有一位电磁计算专业的教师承担了国家相关项目,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位教师没有发表论文,依然被学校聘为教授,“我们要探索个性化、以贡献为主的人才评价方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经验赢得了委员们的点赞。在委员们看来,要激发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力,就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人才如何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这是高校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

  

  

视察团在西安科技大学考察

  

“很多学校把能拿国家级课题、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发表SCI/EI论文的教师看作高素质创新型教师。但是按照这个标准,实际上是将教师们都挤到了一条独木桥上。”视察团在西安的西京学院考察时,年轻教师褚鹏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说,“高校教师中,有擅长过石桥的,有擅长过钢桥的,还有擅长过高架桥的,但每个人都不得不去挤独木桥。”褚鹏认为,能发表SCI论文的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能解决工程技术问题、发明专利的也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或者没有论文也没有专利,但教学效果好、受到学生喜欢的也是高素质创新型教师,“改变评价标准,会造就‘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大好局面。”

  

为了让高校教师队伍“百花齐放”,陕西省正尝试给高校教师更多“自由”,以及更好的待遇。在与视察团座谈时,陕西省副省长方光华说,陕西全面下放省属高校用人自主权、高校职称评审权,并扩大高校收入分配自主权。2019年为省属高校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与2017年相比大幅提高,总体增幅约54%。2020年又再次调整省属高校绩效工资总量,预计与2019年相比增幅约为18%。

  

但是,评价体系改革要做到不唯论文、不唯帽子,不仅仅是高校自己的事。“得发表多少论文,得写多少专著,国家层面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标准大概就是如此,仅靠我们自己改变很难。”西京学院校长任芳说。

  

要发挥好评价的“指挥棒”作用,这是视察中不少高校教师共同的意见。座谈中,有教师反映,当前“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与“指挥棒”的导向有一定关系。

  

“西部高校教育水平从高到低都有,所有的高校都采用同样的评价体系,恐怕不合适。”谈到如何激发高校的创新活力,杨卫常委认为,不能“用一个尺子量所有的东西”,要对西部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的教师队伍情况制定比较适宜、有特色的评价标准。“在评价的时候,下放一定的自主权非常重要,制定什么政策都不能‘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这样一刀切必然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些‘特殊’和‘特色’抹杀掉了。”

  

“我们对高校管的还是太多,活力激发有限,办法还是老办法,这个问题需要系统地解决。”谈到改革,管培俊委员认为,除了下放自主权,对西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给予特殊支持和重点倾斜,通过政策扶持解决短板问题。

  

在刘伟常委看来,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队伍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要科学化,还要“有自信”。“科学化就是实事求是,自信就是你知道干这个事情的价值和意义在什么地方。”刘伟认为,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时代前列,而在19世纪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冲击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从起步开始就全盘西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又照搬苏联模式,“以前我们要么没经验,要么很落后,真正开始树立教育自信是从改革开放才开始。”刘伟说,高校教师队伍乃至高等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经验,而要更多考虑国情及地域特色,要依据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地方资源禀赋特点来构建,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不拘一格降人才

  

“我是采矿专业的老师,我建立了自己的科研创新团队,团队里有3位教授,8位副教授,7位讲师。学校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给我们的办公场地、实验室共将近400平方米。6年多来,学校给了我们团队大约500万资金,把实验室做起来了……”11月18日下午,在与视察团的座谈中,西安科技大学青年教师刘浪讲述了他的经历。他说,学校对青年教师的信任与支持是他前进的动力。

  

西部缺人才,青年人才更缺乏,这是现实。一方面,西部需要国家政策给予更多支持,另一方面,如何自己吸引人才、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也是一个亟待突破的课题。

  

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陕西各高校可谓不遗余力。

  

11月17日,视察团来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讲起了他们的经验:“我们每年举办四次‘丝绸之路青年学者研讨会’,每次报名的不下四五千人。我们再从四五千人当中挑选四五百人,给他们提供路费来参加研讨会。通过这种方式吸引人才,就从原来的‘求人’变成现在的‘挑人’。”

  

人才吸引来了如何留住?王树国告诉大家,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联合建设了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这是教育部和陕西省政府共同确立的国家级项目,“我们请来的青年学者到创新港一看,有仪器设备,有事业平台,环境很好,都很感兴趣。现在创新港在海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国外高校的教授都过来考察,他们看了就回去宣传,说那地方是充满了创新活力的平台,值得去!”

  

座谈时,西安交大36岁的教授徐占伯说,他就是在参加研讨会后决定留在西安交大的。徐占伯以前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现在,他已经在西安交大工作了3年。徐占伯从事系统工程的理论和研究,他的团队和上海宝钢等一些大企业达成合作,还参与了冬奥村的建设,项目做得风生水起。

  

“学校的人才引进措施做得非常到位。我刚来的时候研究智能建筑,需要和信息学科、建筑学科、电气学科等不同学科专业开展合作。在学校和我们学部相关领导支持下,一整栋楼都给了我们做智能电子示范实验,为我的团队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徐占伯说,依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国家级科创平台,他的团队和陕西省相关方面共同打造了信息物理能源系统的联合实验室。“有了这个实验室,就可以开展很多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把研究的成果植入在自己的实验平台进行认证,实现有效的闭环。”徐占伯告诉视察团。

  

  

视察团考察高校实验室

  

视察中,委员们了解到,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占比60%以上,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生力军。委员们建议鼓励高校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强化青年教师引进和培养。

  

不过,在这方面,陕西有自己的难处。

  

方光华告诉视察团,虽然纵向比,陕西各高校对教师人才培养特别是青年教师培养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横向比,尤其跟东部的发达省份比,差距依然很大。陕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高校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总体仍不强,近年来与东部省份在人才上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甚至还有所扩大。

  

“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陕西各高校普遍的渴求,对此,身为西安财经大学校长的方明委员深有体会。他建议加强对西北地区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的政策支持,尤其要提供更多对口支援,帮助西北地区高校建立更多事业平台,开展更多有针对性的定向博士生培养项目。他说,“我们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过程中,西北地区高校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会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我们和东部、南方一些高校之间的距离可能越拉越大”。

  

在内蒙古长大的赵进才委员认为,建设高素质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更值得关注的是内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宁夏、青海、贵州、广西等偏远地区。“当年我读书的时候,我们内蒙古大学的老师大部分是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过去的,和留在北大和南开的老师相比,他们的工资收入大概高出15%,因为有地区津贴。那时高校之间也是有差距,但很多方面是可以比较的,现在差距逐渐拉大。”赵进才认为,仅靠地方政府力量很难缩小差距,需要国家层面更多关怀。赵进才建议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书记、校长的培养与调配,同时还要重视竞争性资源的分配,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等资源以及相关人才计划也要有所倾斜,“‘十四五’时期提高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应该有相应的政策来配套。”

  

举报/反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

相关推荐

推荐内容

落户咨询2
最新资讯
落户咨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