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人才,人才引领发展。当前,国内外对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人才竞争呈现新形势,人才流动出现新情况,如何在纷纭复杂、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环境中获得并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对上海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海外人才的状况,进而提出吸引海外人才的应对之策将是一项迫切任务。
一、后疫情时代人才竞争呈现新形势
当前,在全球疫情和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海外人才的流动趋向特别值得关注。根据有关职场平台大数据统计,后疫情时期,上海等城市已出现海外人才回流的新迹象。数据显示,2019年11月—2020年4月,新增注册脉脉的人数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海外人才数量持续走高,6个月的增长率为213%,涨幅最大的是2020年3月,相较2月环比增长51%。
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国家人才战略和政策的调整加剧了全球人才竞争,显示了明显的新特征与新趋势。
一是重点瞄准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特别是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在广泛吸纳全球人才的同时,更加聚焦人才的价值和创造力。在引进人才的选择方面,尊重市场选择,特别是雇主担保、人才收入积分等,已成为发达国家实施人才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是更加重视以综合环境吸引人才,而不是单一经济要素,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全球人才更多强调自身成熟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商业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优势,而较少使用大量经费投入“挖人”的手段。
三是重视体制机制保障与政策、服务创新,通过移民、签证等左边法律右边和规定的改革,积极拓宽人才引进通道,通过发展事业平台、提供优质环境等针对性政策,创设对人才更强的吸引力。
二、海外引才环境发生新变化
后疫情时期,海外人才引进环境发生新变化,中美人才争夺战进入新阶段,人才安全成为国家战略安全重要组成。例如,随着美国保护主义立场、民粹论调及遏制中国政策的不断出台,国际人才引进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敏感议题。自2018年开始,美国国防部、能源部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等部门连续出台针对入选中国人才计划的在美科技人才的限制性规定。美国“2019年国防授权法案”提出针对入选中国人才计划的在美科技人才的限制性规定,即如果在美专家受聘诸如“千人计划”等中国人才项目,将无法获得国防部有关教育、学术培训和研究经费的支持,甚至遭到指控。2021年1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美籍华人学者陈刚“因未能向美国能源部披露其在中国的工作和获得的奖励”而被起诉和逮捕,这造成部分中国籍乃至华裔美国科学家承受压力,被迫中断与中国方面的科研合作;与此对应的,国外留学生、博士后的归国意愿也在强化。同时,后疫情时代,“就近留学”、“回国留学”成为新趋势,疫情发生以来,据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统计,2020年应届毕业的博士生大多数选择在中科院系统做博士后研究;据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原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介绍,2020年上海纽约大学就接收了3000名从美国转来的中国学生。
未来国际对立和竞争形势可能更加尖锐及显性化,将对人才国际化带来新的影响,海外引才环境的新变化将对中国以高薪、项目经费为主要吸引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式提出挑战。
三、上海海外引才工作的新策略
当前,一方面是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拉力在增大,另一方面是助推海外人才“回流”的推力也在增大。上海要改变海外人才引进的惯有思路,以更完备的综合环境、更完善的人才生态来吸引全球人才,其中,关键是要把国内自己的事情办好,化“危”为“机”,以此次全球疫情为契机,以更大的力度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就业、创业。
一是把握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的“窗口期”
受到疫情的影响,2020年以来,众多美国大学面临着财政危机,美国纽约大学ScottGalloway教授选取了440所美国高校进行财务状况分析,发现只有92所美国大学处于财务健全状态,已有300多所大学和学院停止了2021财政年度的教职员工招聘计划。美国国务院于2020年9月宣布,取消至少1000名以上“与中国军方有关的”留学人员的签证,美国国会议员曾多次提出要对外国人工作签证、外国留学生签证以及EB-5投资移民签证等进行限制的议案,而中国人是申请这类签证最大的群体,这给留学生群体和众多研究人员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困扰;这些现实情况使海外留学人员普遍感觉求学、就业前景发生了明显变化,一大批在美求学、工作的科研人员的回国意愿上升。
上海应及时抓住这一难得机遇,依托优势平台和项目,用好华侨华人、外专外办等各种渠道,建立工作机制,下大力气吸引在美科创人才回流,为未来发展赢得先机。另外,上海应继续坚定地实行人才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多渠道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继续加大北美地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关注日本、韩国、欧洲等国家,以及俄罗斯、乌克兰等在科技上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和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
二是构建后疫情时代的人才生态系统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人们一些根深蒂固的习惯,也为人才打开了新的大门。2020年,德科集团与谷歌公司联合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推出《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该报告认为,后疫情时代的人才生态系统应该具备3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它需要对技术给予重点关注,其中人工智能将是关键,所有可能提升员工远程贡献能力的技术也将是关键,比如5G技术。第二,它需要包含强大的“创新成分”,因为创新仍将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并构建其人才基础的重要驱动因素。第三,城市需要成为生态系统建设、部署和持续完善的一部分,需要打造合适的人才生态系统。
对上海来讲,第一,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均衡的人才战略。根据2020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统计,上海人才竞争力位列全球32名,是国内排名最高的城市。上海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未来,有很大机会发展成为一个智慧城市;上海应以可持续创新的方式,制定“全品牌”人才中心战略,在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参考硅谷和苏黎世的“人才资源谷”模式,结合大学、研究中心、大型跨国公司和当地企业,以及初创企业“扩大规模”所需的风投、金融参与者,创建一个有活力的人才生态体系。第二,上海要支持人才的环流与流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吸引外来的人才,并能够为本地人才提供与国际接触、获得国际化经验的机会。第三,对整个中国来说,上海有机会成为原创智慧城市的典范,在这样一个战略中,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态系统将平衡和补充技术驱动的方方面面。
三是构建更具吸引力的海外人才引进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
未来,上海应进一步创新外籍人才工作许可制度,支持外籍青年人才、科研团队成员、科技企业骨干办理工作许可证,试点推进创业孵化期内的外国人才及团队工作许可证;进一步扩大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范围,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提供出入境和居留许可便利;实施境外和海外回流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上海还要加快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做好外籍科技人才担任新型研发机构法人代表的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科研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新型的人员管理方式,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实行人员总量管理,不受岗位设置、工资总额等限制,在人员聘用(任)、职称评定、出国审批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在优化人才环境方面,上海应进一步优化留学回国人员直接落户政策,探索推进技术移民试点工作。积极解决引进人才安居问题,促进市区形成合力,建设多种市场机制的人才公寓,探索采用“租、售、补”并举机制解决人才住房问题。关注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需求,建立市级人才租房补贴制度。同时,以张江国家实验室等一流科研机构为核心,打造高端生活设施、便捷交通设施、一流医疗教育配套的一体化、综合性、多功能创新社区,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优质工作、生活配套服务,为国际顶尖人才提供一揽子创新创业“上门服务”、一站式生活居住配套服务,帮助国际顶尖人才更好地扎根、服务于上海。
(作者于博系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上海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张骅系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工程师,龚晨系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讲师。本文首发《科学发展》2021年第1期,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刊发时有删节)
————
澎湃新闻“申论”专栏延续《东方早报·上海经济评论》同名专栏风格,聚焦上海命题,在细节中观察战略,在现实中建设理想之城。